中國自古就是匠人之國,在工業文明沖擊下,傳統技藝逐漸凋零,困擾著這個國家的“李約瑟之謎”,在近年來馬桶蓋、電飯煲們的沖擊下,愈發急迫地渴求答案。
最近,網上一組照片感動了許多人:1988年,高中畢業的趙凌入職杭州圖書館,一年后,她接到任務去上海學習修復古籍。這次培訓決定了她此后的人生軌跡;氐胶贾輬D書館后,正值青春年華的她素手挽袖,一頭扎進書頁破落、紙張發脆的古籍堆,這一坐就是27年。將機械重復的動作磨煉到爐火純青?轃襞c清風相伴,白了少年頭,而比清風更無欲無求的,是一顆沉靜的匠心。
我國著名古籍修復專家潘美娣女士說過,做好這份工作要做到三點:一是有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產而獻身的思想準備;二是工作細致耐心、不厭其煩;三是不斷提高古籍修復水平,技術上精益求精。這正是一個行業對“工匠精神”從術到道的生動詮釋。
此前,說起工匠精神,很多人繞不開日本“壽司之神”小野二郎,或者擁有1437年歷史、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——專門從事寺院建筑建造及維修的日本金剛組公司。直到今天,金剛組仍在堅持用傳統建造技術,大梁、立柱、雕花、楔子,全部用手工打磨。實際上,有統計顯示,在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中,日本有3146家,為全球最多,德國有837家。長壽企業出現在這些國家,被認為并非偶然,而是他們都在傳承工匠精神的緣故。
然而,我們總是傾向于遺忘,中國自古就是匠人之國,巧奪天工的優秀匠人曾燦若星河,他們的優秀創造書寫了古老文明的恢宏篇章。在工業文明沖擊下,傳統技藝逐漸凋零,如今屈指可數的老行當和手藝人,只能像博物館里的化石一樣,證明著過往文明的厚度,卻難以引領未來。困擾著這個國家的“李約瑟之謎”,在近年來馬桶蓋、電飯煲們的沖擊下,愈發急迫地渴求答案。
值得欣慰的是,隨著“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”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“工匠精神”的意義在各個行業被重新發現,從政府到社會,對“大國工匠”的呼喚空前迫切。不久前,紀錄片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引起眾多年輕網友的熱捧,人們看到一件件破損文物在維修師傅的雙手中重煥新生,也看到這背后是對瑣碎、繁復工作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,我們的價值追求和時代精神也逐漸朝著純粹、專注、精致的工匠精神轉向。小到器物,大到企業,都在敬事如儀的態度中探尋新的意義和高度。
今天,我們迎來了一個注重精細品質和獨特體驗的時代,也迎來了西方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時代。無論是從供給側角度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,還是從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角度觀照未來,甚至“一國產品之質量,往往被視為一國之文明程度;一國產品之信譽,往往是一國之國民尊嚴”,都需要我們在各行各業充分發揚“工匠精神”。
板凳一坐十年冷,工匠精神是高于職業文明、企業文化的一種精神力量,除了精益求精、格物致知的技藝,還需要追求極致、心無旁騖的定力,淡泊名利、物我兩忘,從做好一件事中獲得純粹的職業尊嚴與榮譽感。你我都應該胸懷匠人之心,以赤誠的心意和踏實的努力,集聚起微小的力量,去不斷開拓民族的美好未來,拓展人類文明的邊界,共同抵達一個更為不凡的世界。
|